———— 发布时间:2024-07-07 编辑:澳门新葡萄新京 阅读次数:————
“一座座青山映霞光,一条条小河鱼戏浪,谁不说我家乡好,生态城步美名扬。”去过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绿水青山的自然美景所倾倒,独有的苗乡风情更是令人流连沉醉。
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繁衍生息着苗、汉、侗、瑶、回、满等24个民族。城步景色如画,拥有南山牧场、银杉公园、红军长征之名山——老山界、苗疆风光之胜境——白云湖等多处知名景点。
深秋时节,我随广州市作家协会组织的部分作家和报刊、出版社主编一同走进苗乡城步采风。在桃林炊烟深处,我们一边闻着那满山的花香,一边吃着苗乡著名的油茶,真是惬意无比;在山水之间的新铺里,我们体验了一回传统的“木叶吹歌”迎客仪式;在下团村,我们又见识到了远近闻名的城步“吊龙”的风采,触摸到了苗乡博大精深的文化脉络……
难忘城步,难忘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还有苗乡父老乡亲那淳朴如初的内心世界……
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张国字号名片: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3米、总体容量3.6亿立方米、水路绵延18公里,拥有亚洲最高的垒石坝,全部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乘船置身湖心,把镜头对准环湖四周的绿岛青山和湖岸上炊烟袅袅的少数民族民宅,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吊脚木楼,给人一种世外桃园之感;踏上大坝,往坝内看,险峻的两山间,感觉一湖碧水向自己涌来;往坝外看,坝高121米的山谷里,一幅青山秀水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进入桃林苗寨境内,我们沿着如画廊般的小溪,捧一捧溪水洗一把脸,如同洗去了心灵的尘埃;荡一荡用树藤做的秋千,玩一玩翘翘板,如同找到了童年的感觉;拍一拍形如猴子的猴山,看一看装饰独特的苗家吊脚木楼,品一品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风雨桥上再歇一歇脚,如同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湖水、鬼斧神工的天然盆景,茅坪湖如同一棵棵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山顶上。作家陈东明一看介绍说,总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天然盆景园,有大大小小盆景108盆。他忘了脚上水泡带来的疼痛,登上了100多米高的丘陵包,见一块块孤立的岩石上,竟然长出一棵棵岩梨子树、青叶树,不禁感叹:“石如盆,树为景,姿态万千,形神兼备,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实属罕见哟!”
“苗乡树叶青悠悠,摘片木叶吹山歌。问我山歌有多少?一片树叶一支歌”。来到丹口镇下团村新铺里,我们还没展开采访,就被杨光清老人手里用木叶吹出来的歌曲迷住了。“木叶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拿着杨梅树叶,带着疑问,作家李锦琼、何丹凤和记者孙嘉晖围住杨光清老人,也学着吹起来。“声音是嘴唇气流与木叶共振时发出来的。”杨光清老人用不老不嫩、不厚不薄和叶缘不能有锯齿的树叶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吹。
谈起与木叶和山歌结下的情缘,杨光清老人仿佛回到了十八九岁的年月。他说,为掌握吹歌诀窍,他曾躺在杨梅树下两天两夜,吹掉了几萝筐树叶,并尝遍山中树叶,还曾误吹过有毒的叶子,为此,他的唇边至今留有伤疤,嘴巴里面还留下了一条小小凹槽。小小一片树叶,在他嘴里能吹出千变万化的歌声。随着《挑担茶叶上北京》和苗歌《贺郎歌》的悠扬曲子,我们感到杨光清老人“江南一叶”的美誉真是名副其实。
杨光清老人告诉我们,2007年从县文化局副局长职位上退居二线的他,为传承苗族文化,没有留恋县城的生活,而是回到故里办起了全县第一家“观竹海、摸鱼虾、唱山歌、吹木叶、喝油茶、品民俗”的农家乐。他自己传承穿苗服、讲苗话、唱苗歌的风俗,老伴刘仁秀则传承苗乡制作油茶的习俗,夫妻双双成为了名人:他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叶吹歌代表性传承人,老伴刘仁秀成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步油茶习俗传习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几年前,他让当公务员的儿子也辞去了公职,回乡一心钻研苗乡风俗和习俗文化,如今也成为了新一代穿苗服、讲苗话、唱苗歌的传承性代表人。
夜暮降临,伴随着锣鼓、爆竹声,两条活灵活现的火红长龙飞舞跃起,它们围着一颗“龙珠”,一会儿游动,一会儿翻滚,一会儿又相互追逐,“双龙戏珠”的场景让人非常震撼。很多人不知道,苗乡“吊龙”还有公、母之分,也想不到它的名气如此之大:被收入国家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城步县体育局局长阳盛武告诉我们,城步“吊龙”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上。两条不同于南北舞龙传统、别具一格的“灯龙”在夜空中上演了一出“飞龙在天”、“双龙戏珠”的好戏,令在场国内外友人大开眼界,观众无不竖起大拇指。
两条“吊龙”中有一条的舞龙师傅清一色都是女性,她们年龄大多在40岁上下,无论是单龙快速飞舞,还是双龙缠绕穿插,其速度完全不比男队差。同行的剪纸艺术家一边拍摄,一边用素描纸描画起来,她说,要把城步苗乡最美的吊龙剪出来供人鉴赏。而摄影家们则是长炮、短枪一起上,只怕缺失了每一个精彩的镜头。
阳盛武还告诉我们,苗族人民自古崇尚龙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尊崇“龙神”为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认为有“龙神”护佑才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把龙高高地“吊”起来舞,则蕴含着对美好年成的更大追求,这也就是“吊龙”的由来。
“吊龙”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逾八旬的丁志凡老人介绍说,城步“吊龙”一般有12节,代表着一年12个月,如果遇上闰年就加一节共13节;每节由9个竹篾圈编制而成,约3米,全长38米左右。丁志凡老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扎“吊龙”、舞“吊龙”,舞了一辈子。1996年他和徒弟兰立校组成了“下团苗乡飞龙队”,还扎了一条母龙成立了女队,逢年过节就走街串巷到处表演。他说,“吊龙”是集手工艺、绘画、布艺、剪纸、贴花、光学、音乐、武术、表演、巫傩文化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反映了苗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和才干的展现。
既然来到了苗乡,自然少不了要品尝当地的美食。在时晴时雾、牛羊满山的南山上,我们喝到了一小时内挤出的新鲜牛奶;在山水之间的新铺里,我们体验了一回传统“围拢宴”的热烈气氛;在民风纯朴的侗寨,我们在芦笙声中品尝到了“拦门酒”的滋味。但印象最深的美食,却是苗乡城步的油茶。这道美食是用一种特殊的茶叶煮水作汤,因而奇香扑鼻,特别去乏解饥。茶礼虽然看似简单,但礼节的层次并不逊色于功夫茶。
苗家打油茶、吃油茶有一套固定的“茶规”。来客打茶,便是规矩之一。苗家人热情好客,不论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苗家吊脚木楼的大门,主人便立即丢下手头活计,打油茶相敬。倘若客人是来相亲的小伙子,那些温情的苗家妹子还会施展自己最好的打茶手艺,打出香喷喷的油茶以表心意。
吃茶成双,“茶规”之二。苗家人吃油茶,历来有吃双杯的习惯。一般要连吃四杯,也有六杯、八杯的,意为“好事成双”、“四季发财”。
山歌伴茶,“茶规”之三。苗家山寨歌如海,他们出门山歌在口,进屋也要唱上两句润润喉咙。尤其是当有远方客人来到苗家时,无论客人是男是女,苗家阿妹总要千方百计将村寨里的年轻人叫来“对歌”,以歌伴茶,与之同乐。
接送有礼,“茶规”之四。走进苗家,家家的堂壁上都挂着一个中间绘有美丽图案的红漆四方菜盘,这个茶盘是专门端油菜用的。苗家在打油茶时,哪怕只有一个客人,主人也不会直接用手捧茶,而要用红漆茶盘恭恭敬敬地送到客人面前。
多家领情,“茶规”之五。苗家山寨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只要发现有客人在某家,左邻右舍都会争相打茶,请你上门吃油茶,吃了上家走下家,吃了东家串西家,务必户户吃到、家家领情。按照苗家的习惯,其他主人请你吃油茶,你得应邀而去,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厚此薄彼,看不起他们。
山水城步,美食城步,名不虚传。只要你走近城步,你就会被她的真诚融化;只要你读懂她,你就会无悔地爱上她。